文
妖本妖「醒来,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消息。」
抑郁症患者的心声:我也不想自己是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,只是病已至此。
如果不是身边有抑郁症的患者,很多时候,我们听到抑郁症这三个字都源于网络,新闻报道。可是,又不得不痛惜的是在浮躁的环境中,我们大多数正常人会把抑郁症患者看作“无病呻吟”。直到抑郁症患者失去生命之后,我们才切身体会到:“原来抑郁症真的会死人。”
这里想矫正一个观念,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自杀,但相对于正常人来讲,他们更容易自杀。
荣获年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,得抑郁症的原因有两种最原始的说法:一种是他的家族有多人患上抑郁症并自杀身亡的案例,另一种是他在战争时期为自己的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,选择情报工作,但却不被组织信任。之后海明威晚年各种疾病上身,在创作上无法突破自己,和长期存在性功能障碍的困扰,都多多少少影响到他抑郁症病情逐渐加重。虽然海明威的抑郁症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,但他依然企求生存。他曾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摆脱沮丧和低落的情绪,他不停歇地旅行冒险,追求刺激的生活,可在年夏日的一天,他还是用子弹结束了顽强拼搏的一生。
梵高虽然有爱他,十分尊敬他的弟弟,但他还是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,告诉弟弟说就让他这样子死去吧。看梵高的生平简历,他发病的原因,除了本身孤僻的性格,小时候目前严厉的管教,因为红头发受到的“校园暴力”之外,还有成年后生活所迫和感情问题。但他喜欢画画,这位天才画家即使进了疗养院,依然创作不休,他的作品色彩奔放,那些明亮斑斓的颜色表现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他割下自己的耳朵时,已经被抑郁症折磨了好久。
张国荣在年的自传中写道:“记得早几年的我,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,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开心,脸上总见不到焕颜。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,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,对别人不满,对世界不满。”远在屏幕之外的我们永远不知道,在哥哥自己发觉自己有可能生病之后,一直到年4月1日纵身一跳,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,哥哥有没有系统化的治疗……
不可否认的,抑郁症患者都是“敏感的”,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身份。甚至很多患者都非常优秀,也正因为他们太过优秀,才会让世人更惋惜。
这些优秀的人证明“抑郁症患者”并不是“无所事事”,他们甚至为了能痊愈竭尽全力,只是最后他们依然败给了黑狗。
“眺望世界的女孩”玛丽莲梦露,“走向湖中,闭上眼睛”的佛吉尼亚伍尔芙,有“三百七十五把钥匙”的三毛,“实行四不政策”的徐行,“一生何求”的陈百强,拥有“黑过黑夜的翅膀”的诗人海子,“我无法战胜它”的金钟铉……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饱受折磨,苦不堪言的人,听着“那些不懂装懂的话”,最后选择回到来时的世界。
还有那些曾经在和抑郁症打着交道的,甚至某些人也许依然还在跟抑郁症battle的:亚拉伯翰林肯,“憨豆先生”罗温艾金森,喜剧大师金凯瑞,接受了“并不完美的自己”李开复,“还有即兴发挥部分”的崔永元,“认为抑郁症比癌症更可怕”的作家李兰妮,巅峰时期一度消失的郑秀文,“希望以后的路不会有痛苦”的朴树,还有最近在奇葩说看似强势的“辩论女王”马薇薇……
川端康成,叶赛宁,赫尔曼黑塞,达尔文,乔治巴顿,黛安娜王妃,护士南丁格尔……还有很多名人,不幸都被抑郁症“黑狗”尾随过。
可,抑郁症并不是名人的专利。
一位名叫VincentFelitti的博士,对圣地亚哥的名参与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,询问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。在统计结果中发现,选择了“在小时候受到过心理创伤”选项的人,也同时选择了“有自杀的想法”、“抑郁”、“焦虑”等选项。一旦数字加起来,结果似乎难以置信。儿童创伤造成成人抑郁症爆发的风险。如果你小时候有七种类型的创伤性事件,你成为自杀企图的可能性是3,%,而作为注射吸毒者的可能性是%。
幼时创伤和抑郁症有着奇妙的正相关,而抑郁与焦虑多半是由我们生活中的时间引起的。
可事实是,对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,一直在研究,却依然用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。因为发病原因的复杂性,导致非专业人士对抑郁症产生了更多的误区。但庆幸的是,近几年大量的新闻媒体的报道,让更多的正常人慢慢开始了解“抑郁症”这种可怕的病,让更多患者以外的人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