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白癜风的方法 http://www.jk100f.com/m/《兵不血刃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沾血,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地取得了胜利。
《兵不血刃》典出《晋书.陶侃传》,默在中原,数与石勒等战,贼畏其勇,陶侃讨之,兵不血刃而擒也,益畏侃。
东晋明帝司马绍在位期间,国家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后赵政权。后赵君主石勒是羯族人,不仅凶残好战,而且野心勃勃虎视江南,对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威胁很大。
时任东晋屯骑校尉的郭默,是后赵石勒集团的老对手了,早在转会东晋之前,就在中原地区数次与后赵军队交兵对战。
郭默勇猛善战,曾将石勒亲率的后赵精锐打得全军覆没,为此石勒和他的将军们都很惧怕他。
郭默也因此觉得自己天下无敌,变得骄横狂妄起来。归顺东晋之后,更是以国家柱石自居,把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。
不久,胆大妄为的郭默竟然因为一点个人恩怨,擅自杀掉了平南将军刘胤。之后还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,向各州郡通报说自己杀刘胤是奉旨平叛。刘胤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,满朝震惊,但宰相王导却担心朝廷无力镇压郭默,非但没有对他讨伐治罪,还好言抚慰,给他加官进爵。
名将陶侃得知此事十分气愤,他写信给王导,义正辞严地说:这是养虎为患!郭默杀了州官,朝廷就任命他为州官。要是他杀了宰相呢,莫非朝廷也让他当宰相吗!
王导收到陶侃来信,触动很大,也觉得确实不应对郭默姑息养奸,于是索性派遣陶侃领兵前去讨伐郭默。
郭默早就听说过陶侃的威名,深知陶侃所部能征惯战,现在陶侃亲自带兵来了,郭默吓得赶紧收拾金银细软,打算率军逃离江州。但陶侃出兵神速,郭默还未动身,陶侃大军已经把江州包围了。
陶侃围住了郭默,很快就有间谍发来情报,说郭默身边许多将领对他多有怨忿,并不打算死守城池为他殉葬。
陶侃得此信息,立刻抓住时机,果断派人进入江州城,成功策反了郭默的两个部将张丑、宋侯。
结果张、宋二人活捉了郭默然后开城投降。陶侃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州,不战而胜平定了郭默叛乱。
[编者按]:自古姑息养奸之主,结果都是养虎成患,自食其果。远有刘濞、安禄山,近有朱棣、吴三桂,这些后来给王朝掌门人惹来了天大麻烦的反臣叛将,在起兵造乱之前,虽早已磨刀霍霍,反迹毕露。
但朝廷却往往因为畏惧蕃将势大,担心战端一开,不能一举将其剿灭,反而会引起天下大乱,动摇王朝根基。
于是瞻前顾后,患得患失,对割据实力派一味姑息放任,无原则的退让迁就,不肯果断坚决彻底消灭。
但野心无止境,实力派们面对朝廷的忍让畏缩,非但不会丝毫有所收敛,反而会变本加厉,得寸进尺,一次一次挑战着总舵主的最后底线,终于躲无可躲的爆发了王权争霸的生死搏斗。
刘濞召集主持的七王大逼宫,不仅逼着汉景帝杀掉了自己的老师晁错,还差点儿连龙椅和皇冠都让给了气势汹汹的堂叔。
安禄山策划并亲自执行的安史之乱,短短不到半年,就把金碧辉煌的盛唐,外科手术般的切割成了凄霞残月的剩唐。
朱棣更不含糊,干脆直接起兵干掉了亲侄子,自己入主董事局,做了大明集团总裁兼董事长。
还有吴三桂,招呼弟兄们发了一声喊:不跟鞑子混了!伙同耿王爷、尚王爷起兵反清,转眼就夺了康熙半壁江山。尽管叛乱终被平息,但一个三藩之乱,耗尽了大清入关三十余年的国力储备,还让年轻的康熙皇帝整整十一年没睡好觉。
上面这几个背主叛国的反动头目,并不是忽然心血来潮,突发奇想组建起反政府武装,攻城掠地的要颠覆他们的领袖及其政权的。
其实造反之前,早就开始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了,而且目无国法,僭权越制,不臣之心早已昭然于世。
朝廷对此也并非浑然不觉,而是早就明察秋毫,了然于胸,只是担心无力剿灭,或者国力无以为继,往往长期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拖延妥协政策,天真地期望最终能以和平方式化解王朝危机,结果没有一次不是代价惨重的[杀敌一万,自损八千]。
养寇如养痈,防患于未然。对于祸国殃民的社稷隐患,明智的决策者应该将其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必须在第一时间毫不迟疑的坚决铲除,而绝不能无原则的一味退让迁就,坐观其大,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被迫应战,如此下去付出的代价一定将会是崩溃性的。
就如陶侃慷慨激昂呼吁的那样:郭默杀害州官,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。难道他杀害宰相,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!假如万一有一天,郭默忽然想当皇帝了,朝廷还有什么退路吗!